6月19日,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村改厕工作实效的通知》,要求改厕需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,找准适用的技术模式,不能简单照搬照抄,不能把改厕简单当作改水冲式厕所。同时,不能搞“数字改厕”,避免“把没改完的当改完了”,也不能简单以“发钱”或“发厕具”代替改户厕。(6月20日 《新京报》)
今年是农村改厕三年行动收官之年,从完成情况看,各地累计投入不菲,但在部分地区,仍存在不少问题,群众满意度不够高,离实现总体目标差距不小,“厕所革命”仍然任务艰巨。上述三部门联合发文督导,显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。
“厕所革命”,是提高我国人居环境质量,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举措,其工作重点、难点是广大农村公厕和农民户厕的改造。开展“厕所革命”以来,在各大城市和旅游景区改厕工作进展顺利,成效显著,在农村地区则差强人意。原因有很多,而改厕工作存在的形式主义“异味”,是不容忽视的因素。
从媒体报道看,这些“异味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一是中看不中用的“尬厕”多地可见,有修建好的厕所,四周没墙、上面没顶,只是随意安个蹲便器;有的修建在远离村民居住地,远厕解不了近急;有的没有配套冲水系统,臭气熏天,苍蝇横飞。二是“数字改厕”现象突出,为改建而改建,如北方某县有个村庄仅20来户人家,却修建了80多个蹲坑,户均超过4个;三是个别村庄建起“豪华公厕”,与附近村民房屋相比,显得突兀、扎眼,让人“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”。
究其原因,是个别地区指导思想出现偏差,不是把“厕所革命”当作民生工程,而是当成“面子工程”“政绩工程”,不顾社会经济发展状况,漠视村民生活习惯,枉顾农民真实意愿,生搬硬套,搞“一刀切”,一味求进度、讲数量,看似完成任务数字“漂亮”,结果耗资巨大,却事倍功半,遗憾不少。
小厕所,大民生。“厕所革命”事关广大农民身体健康,事关美丽乡村建设大战略,事关政府以人为本施政理念,容不得敷衍了事,务必去除形式主义“异味”,让“厕所革命”回归初心,充分尊重农民意愿,因地制宜,分类施策,精打细算,提高改造质量,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幸福感。